关于印发《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1 02:15:23   浏览:934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


关于印发《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

建市[2007]190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北京市规划委,江苏、山东省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总后基建营房部,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根据《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8号),我部组织制订了《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与我部建筑市场管理司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〇〇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

  为规范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依据《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8号,以下简称158号部令)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资质申请条件

  (一)新设立的企业申请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和已具有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的企业申请综合资质、专业资质升级、增加其他专业资质,自2007年8月1日起应按照158号部令要求提出资质申请。

  (二)新设立的企业申请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应先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办理完相应的执业人员注册手续后,方可申请资质。

  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只可申请综合资质和专业资质,取得《合伙企业营业执照》的企业,只可申请事务所资质。

  (三)新设立的企业申请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和已获得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的企业申请增加其他专业资质,应从专业乙级、丙级资质或事务所资质开始申请,不需要提供业绩证明材料。申请房屋建筑、水利水电、公路和市政公用工程专业资质的企业,也可以直接申请专业乙级资质。

  (四)已具有专业丙级资质企业可直接申请专业乙级资质,不需要提供业绩证明材料。已具有专业乙级资质申请晋升专业甲级资质的企业,应在近2年内独立监理过3个及以上相应专业的二级工程项目。

  (五)具有甲级设计资质或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直接申请与主营业务相对应的专业工程类别甲级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具有甲级设计资质或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申请主营业务以外的专业工程类别监理企业资质的,应从专业乙级及以下资质开始申请。

  主营业务是指企业在具有的甲级设计资质或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中主要从事的工程类别业务。

  (六)工程监理企业申请专业资质升级、增加其他专业资质的,相应专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人数应满足已有监理资质所要求的注册监理工程师等人员标准后,方可申请。申请综合资质的,应至少满足已有资质中的5个甲级专业资质要求的注册监理工程师人员数量。

  (七)工程监理企业的注册人员、工程监理业绩(包括境外工程业绩)和技术装备等资质条件,均是以独立企业法人为审核单位。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在申请资质时,各项指标不得重复计算。

  二、申请材料

  (八)申请专业甲级资质或综合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见附件1)一式三份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3、企业章程复印件;

  4、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正、副本复印件;

  5、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工作简历及任命(聘用)文件的复印件;

  6、企业技术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工作简历、任命(聘用)文件、毕业证书、相关专业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和加盖执业印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等复印件;

  7、《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中所列注册执业人员的身份证明、加盖执业印章的注册执业证书复印件(无执业印章的,须提供注册执业证书复印件);

  8、企业近2年内业绩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包括:监理合同、监理规划、工程竣工验收证明、监理工作总结和监理业务手册;

  9、企业必要的工程试验检测设备的购置清单(按申请表要求填写)。

  (九)具有甲级设计资质或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申请与主营业务对应的专业工程类别甲级监理资质的,除应提供本实施意见第(八)条1、2、3、5、6、7、9所列材料外,还需提供企业具有的甲级设计资质或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资质的资质证书正、副本复印件,不需提供相应的业绩证明。

  (十)申请专业乙级和丙级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需提供本实施意见第(八)条1、2、3、5、6、7、9所列材料,不需提供相应的业绩证明。

  (十一)申请事务所资质的企业,需提供以下材料:

  1、《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见附件1)一式三份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2、合伙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3、合伙人协议文本复印件;

  4、合伙人组成名单、身份证明、工作简历以及加盖执业印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复印件;

  5、办公场所属于自有产权的,应提供产权证明复印件;办公场所属于租用的,应提供出租方产权证明、双方租赁合同的复印件;

  6、必要的工程试验检测设备的购置清单(按申请表要求填写)。

  (十二)申请综合资质、专业资质延续的企业,需提供本实施意见第(八)条1、2、4、7所列材料,不需提供相应的业绩证明;申请事务所资质延续的企业,应提供本实施意见第(十一)条1、2、4所列材料。

  (十三)具有综合资质、专业甲级资质的企业申请变更资质证书中企业名称的,由建设部负责办理。企业应向工商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证书变更审核表》;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企业原有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4、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关于变更事项的决议或文件。

  上述规定以外的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具体办理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依法确定。其中具有综合资质、专业甲级资质的企业其资质证书编号发生变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需报建设部核准后,方可办理。

  (十四)企业改制、分立、合并后设立的工程监理企业申请资质,除提供本实施意见第(八)条所要求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如下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1、企业改制、分立、合并或重组的情况说明,包括新企业与原企业的产权关系、资本构成及资产负债情况,人员、内部组织机构的分立与合并、工程业绩的分割、合并等情况;

  2、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

  (十五) 具有综合资质、专业甲级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申请工商注册地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变更的,企业应向新注册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工程监理企业原工商注册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同意资质变更的书面意见;

  2、变更前原工商营业执照注销证明及变更后新工商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3、本实施意见第(八)条1、2、3、4、5、6、7、9所列的材料。

  其中涉及到资质证书中企业名称变更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将受理的申请材料报建设部办理。

  具有专业乙级、丙级资质和事务所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申请工商注册地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变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参照上述程序依法制定。

  (十六)企业申请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的申报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申报材料应包括:《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及相应的附件材料;

  2、《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一式三份,涉及申请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专业资质的,每增加申请一项资质,申报材料应增加二份申请表和一份附件材料;

  3、申请表与附件材料应分开装订,用A4纸打印或复印。附件材料应按《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填写顺序编制详细目录及页码范围,以便审查查找。复印材料要求清晰、可辨;

  4、所有申报材料必须填写规范、盖章或印鉴齐全、字迹清晰;

  5、工程监理企业申报材料中如有外文,需附中文译本。

  三、资质受理审查程序

  (十七)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报材料应当齐全,手续完备。对于手续不全、盖章或印鉴不清的,资质管理部门将不予受理。

  资质受理部门应对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报材料中的附件材料原件进行核验,确认企业附件材料中相关内容与原件相符。对申请综合资质、专业甲级资质的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将其《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附件1)及附件材料、报送文件一并报建设部。

  (十八)工程监理企业应于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原资质许可机关提出资质延续申请。逾期不申请资质延续的,有效期届满后,其资质证书自动失效。如需开展工程监理业务,应按首次申请办理。

  (十九)工程监理企业的所有申报材料一经建设主管部门受理,未经批准,不得修改。

  (二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事务所资质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十一)对企业改制、分立或合并后设立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许可机关按下列规定进行资质核定:

  1、整体改制的企业,按资质变更程序办理;

  2、合并后存续或者新设立的工程监理企业可以承继合并前各方中较高资质等级。合并后不申请资质升级和增加其他专业资质的,按资质变更程序办理;申请资质升级或增加其他专业资质的,资质许可机关应根据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158号部令中的审批程序核定;

  3、企业分立成两个及以上工程监理企业的,应根据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158号部令的审批程序对分立后的企业分别重新核定资质等级。

  (二十二)对工程监理企业的所有申请、审查等书面材料,有关建设主管部门应保存5年。

  四、资质证书

  (二十三)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由建设部统一印制。专业甲级资质、乙级资质、丙级资质证书分别打印,每套资质证书包括一本正本和四本副本。

  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的计算时间以资质证书最后的核定日期为准。

  (二十四)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全国通用,各地、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158号部令规定以外的其它准入条件,不得违法收取费用。

  (二十五)工程监理企业遗失资质证书,应首先在全国性建设行业报刊或省级(含省级)综合类报刊上刊登遗失作废声明,然后再向原资质许可机关申请补办,并提供下列材料:

  1、企业补办资质证书的书面申请;

  2、刊登遗失声明的报刊原件;

  3、《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证书增补审核表》。

  五、监督管理

  (二十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依法对本辖区内工程监理企业的资质情况实施动态监督管理。重点检查158号部令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三条的有关内容,并将检查和处理结果记入企业信用档案。

  具体抽查企业的数量和比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决定。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1、集中监督检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统一部署的监督检查;

  2、抽查和巡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随机进行的监督检查。

  (二十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按以下程序实施监督检查:

  1、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其中集中监督检查方案应予以公布;

  2、检查应出具相应的检查文件或证件;

  3、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配合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

  4、实施检查时,应首先明确监督检查内容,被检企业应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对于提供虚假材料的企业,予以通报;对于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要求的监理企业,应及时上报资质许可机关,资质许可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撤回其相应工程监理企业资质;对于拒不提供被检资料的企业,予以通报,并责令其限期提供被检资料;

  5、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情况予以记录,并由被检企业负责人和检查人员签字确认;

  6、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情况汇总,连同有关行政处理或者行政处罚建议书面告知当地建设主管部门。

  (二十八)工程监理企业违法从事工程监理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并将工程监理企业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或处理建议及时报告违法行为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其中对综合资质或专业甲级资质工程监理企业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或处理建议,须通过违法行为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报建设部。

  六、有关说明

  (二十九)注册资本金是指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注明的实收资本金。

  (三十)工程监理企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是指在本企业注册的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的人员。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得同时受聘、注册于两个及以上企业。

  注册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上标注的注册专业。

  一人同时具有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两个及以上执业资格,且在同一监理企业注册的,可以按照取得的注册执业证书个数,累计计算其人次。

  申请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的企业,其注册人数和注册人次应分别满足158号部令中规定的注册人数和注册人次要求。申请综合资质的企业具有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应不少于15人次,且具有一级注册建造师不少于1人次、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或一级注册建筑师不少于1人次。

  (三十一)“企业近2年内独立监理过3个以上相应专业的二级工程项目”是指企业自申报之日起前2年内独立监理完成并已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企业申报材料中应提供相应的工程验收证明复印件。

  (三十二)因本企业监理责任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和因本企业监理责任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日期,以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认定的事故发生日为准。

  (三十三)具有事务所资质的企业只可承担房屋建筑、水利水电、公路和市政公用工程专业等级三级且非强制监理的建设工程项目的监理、项目管理、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

  七、过渡期的有关规定

  (三十四)158号部令自实施之日起设2年过渡期,即从2007年8月1日起,至2009年7月31日止。过渡期内,已取得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的企业申请资质升级、增加其他专业资质以及申请企业分立的,按158号部令和本实施意见执行。对于准予资质许可的工程监理企业,核发新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旧的资质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予以作废。

  (三十五)过渡期内,已取得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的企业申请资质更名、遗失补证、两家及以上企业整体合并等不涉及申请资质升级和增加其他专业资质的,可按资质变更程序办理,并换发新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新资质证书有效期至2009年7月31日。

  (三十六)建设主管部门在2007年8月1日之前颁发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在过渡期内有效,但企业资质条件仍应符合《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2号)的相关要求。过渡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按《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2号)要求的资质条件对本辖区内已取得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过渡期届满后,对达不到158号部令要求条件的企业,要重新核定其监理企业资质等级。

  对于已取得冶炼、矿山、化工石油、电力、铁路、港口与航道、航天航空和通信工程丙级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过渡期内,企业可继续完成已承揽的工程项目。过渡期届满后,上述专业工程类别的工程监理企业丙级资质证书自行失效。

  (三十七)已取得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但未换发新的资质证书的企业,在过渡期届满60日前,应按158号部令要求向资质许可机关提交换发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的申请材料,不需提供相应的业绩证明。对于满足相应资质标准要求的企业,资质许可机关给予换发新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旧资质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予以作废;对于不满足相应资质标准要求的企业,由资质许可机关根据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158号部令的审批程序和标准给予重新核定,旧资质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予以作废。过渡期届满后,未申请换发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的企业,其旧资质证书自行失效。

  附件:1、《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

     2、《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填表说明。




工 程 监 理 企 业

资 质 申 请 表








申 报 企 业 (公章)
填 报 日 期





填表须知

一、 本表适用于申请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核定、升级、增加其他专业资质和资质延续时使用。
二、 本表要求用计算机填写打印,不得涂改。
三、 申请企业应按要求逐项填写有关内容,各页纸张如不够,可增加附页。
四、 企业在填写此表时,只填写与监理有关的情况。
五、 申请企业填报材料必须真实。



企业法定代表人声明
本人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郑重声明:本企业此次填报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申请表》及附件材料的全部数据、内容是真实的,同样我在此所做的声明也是真实有效的。我知道提供虚假的声明与资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此次资质申报的资料如有虚假,本企业愿接受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的处罚。 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名) (公章) 年 月 日


初审部门审查意见表
企业名称 此次申请内容
现有资质专业类别及等级 新设立□ 专业资质升级□增加其他专业资质□综合资质□资质延续□ 其他□
指标类别 序号 考核指标 标准值 实际值 达标情况
综合指标 1 注册资本      
2 机构章程      
3 工程试验检测设备      
4 资质证书      
5 办公场所或房屋租赁合同      
6 其他(重组合并、分立证明)      
人员指标 7 法定代表人      
8 技术负责人、企业经理      
9 标准要求的注册执业人员人数 注册监理工程师   人   人  
注册造价工程师 人 人
注册人员合计 人次 人次
业绩指标 10 工程业绩(近两年)      
诚信记录 1 串通投标、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      
2 转让业务、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业务      
3 超越资质等级承揽业务      
4 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核验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是□ 否□ 核验人签字:
(此栏内应填写明确意见)负责人(签字):    单 位(盖章):    年 月 日  
注:1、单位的印章应为本单位公章或行政许可专用章,单位内设机构印章无效;
2、本表综合指标和诚信记录涉及的纸质申报材料,经初审部门审查后,不再报建设部,由初审部门在有效期内保管;人员和业绩指标涉及的纸质申报材料初审后上报建设部审查;
3、有关专业部门自接到建设部资质材料至初审完毕并送达建设部时间为20日,逾期建设部将视为同意。

申 请 情 况

现有资质专业类别及等级
申请内容 新设立□ 专业资质升级□ 增加其他专业资质□综合资质□ 资质延续□ 其他□
资质序列:□综合资质  □专业资质  □事务所资质专业资质类别及等级:法定代表人(签名): 公章 :


基 本 情 况

企业名称
详细地址
联系电话 邮 政 编 码
成立时间
企业类型
营业执照注册号
注册资本金(大写)
资质证书编号
企业违法违规情况 □有     □无
企业质量事故及安全事故情况 □有     □无
注册执业人员情况 注册监理工程师 人
注册造价工程师 人
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人次 人(次) 
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人次 人(次) 

法 定 代 表 人 情 况

姓 名 年龄 性别 民族 一寸免冠照 片
身份证号 学历 专业
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号 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年限
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号 职称及证号
工 作 简 历
自      至      自      至      



技 术 负 责 人 情 况

姓 名 年龄 性别 民族 一寸免冠照 片
身份证号 学历 专业
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号 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年限
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号 职称及证号
工 作 简 历
自      至      自      至      



企 业 负 责 人 情 况

姓 名 年龄 性别 民族 一寸免冠照 片
身份证号 学历 专业
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号 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年限
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号 职称及证号
工 作 简 历
自      至      自      至      

工程建设类注册执业人员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学历 所学专业 身份证号码 注册执业证书类别及等级 注册编号 注册执业证书号 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专业1 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专业2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工 程 试 验 检 测 设 备 一 览 表

序号 设 备 名 称 规 格 型 号 主要性能参数 台 数 备注


企 业 业 绩

序号 工程项目名称 专业工程类别 工程项目规模及技术指标 总投资额 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 质量评定结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省工程建设监理条例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海南省工程建设监理条例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7年9月26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通过 1997年10月27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9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确立和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由依法设立的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以下简称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投资和工期进行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省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实施监理:
(一)国家和省的重点工程项目;
(二)大中型工业和交通建设项目、大型民用建设项目;
(三)城市大中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四)成片住宅小区工程项目;
(五)利用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国外赠款、捐款、贷款建设的工程项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程项目。
第四条 前条所述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报建前,应当先委托监理单位,并持监理合同到有管辖权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方可办理施工报建手续。
第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工程建设监理的法律、法规;
(二)负责全省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和资质等级确认(甲级单位除外),以及监理工程师的资格审核、确认、执业注册、培训、管理;
(三)监督、指导、管理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
(四)按工程建设报建管理权限,负责对项目管理机构资格的审核;
(五)监督省级报批项目的监理招标投标工作及监理合同的履行;
(六)调解监理争议,查处重大监理事故和违法监理活动。
市、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工程建设监理工作。

第二章 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第六条 监理单位是指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资质审批,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或者监理事务所。
第七条 设立监理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单位名称和场所;
(二)监理单位的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并具有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建筑师职称;
(三)有10名以上具有监理工程师资格的专职从业人员,且各专业配套合理,其中至少有2名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建筑师和1名高级经济师;
(四)有1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金。
第八条 设立监理单位,必须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质审查,申请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单位名称和地址;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组建负责人的姓名、年龄、学历及工作简历;
(三)拟担任监理工程师的人员一览表,包括姓名、年龄、专业、职称等;
(四)单位章程;
(五)注册资金数额;
(六)业务范围。
第九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受理设立监理单位申请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决定是否批准。予以批准的,发给《监理申请批准书》;不予批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通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监理单位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二年内暂不核定资质等级。在此期间,监理单位应当在核定的临时监理业务范围内从事监理业务;满二年后,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定资质等级,申领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一条 境外、省外监理单位进琼承接监理业务,应提供下列资料,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一)原所在地有关部门出具的开业合法证书;
(二)监理技术能力及业绩资料;
(三)拟派遣的监理技术人员的授权书和主要资历材料;
(四)相应的注册资金。
境外的监理单位还应提供担保银行的担保证明书。
第十二条 监理工程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或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并经注册取得《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从事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专业人员。
第十三条 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并专职从事过监理工作二年以上的人员,可以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注册。
第十四条 申请监理工程师注册,应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
(三)专职从事监理工作二年以上的证明及主要监理工程项目目录;
(四)申请人居民身份证;
(五)监理单位的聘用证明。
第十五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监理工程师注册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注册的决定,予以注册的,发给《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不予注册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通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未经注册不得以监理工程师的名义从事工程建设监理业务。
第十六条 监理工程师执业必须加入监理单位,不得以个人的名义从事工程建设监理业务。
监理工程师不得涂改、出租、转借或出卖岗位证书,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的监理单位任职。
第十七条 监理工程师实行年审制度,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在职监理工程师进行年审,合格者方可继续执业。
第十八条 监理工程师注册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注册;已注册的,撤销注册,收回岗位证书: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满释放未逾三年的,但过失犯罪除外;
(三)受吊销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处罚未逾五年的;
(四)弄虚作假骗取岗位证书或者提供虚假注册申请材料的;
(五)未经注册即以监理工程师名义进行监理活动受查处未逾三年的;
(六)因经济违法行为受行政处罚或撤职以上行政处分未逾三年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可设立监理工程师协会,加强对监理工程师的自律管理。

第三章 监理业务
第二十条 监理单位承接工程建设监理业务,应当与建设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监理合同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理工程的名称、地点、规模、技术要求;
(二)监理的范围、内容和监理权限;
(三)监理合同的期限、监理费用及支付方式;
(四)监理单位的权利义务;
(五)建设单位的权利义务;
(六)违约责任;
(七)争议的解决方式。
第二十一条 工程建设监理分阶段实施,包括建设前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和保修阶段的监理。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一个监理单位承担全部阶段的监理,也可以委托几个监理单位承担不同阶段的监理,但施工招标、施工、保修阶段的监理只能委托一个监理单位监理。
第二十二条 政府投资、行政事业单位自筹资金投资、国有企业、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选择监理单位监理,应当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三条 工程建设监理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编制工程建设监理计划;
(二)按工程建设进度,分专业编制工程建设监理细则;
(三)按照建设监理细则实施监理;
(四)参与竣工验收,签署建设监理意见;
(五)监理业务完成后,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建设监理档案材料。
第二十四条 监理单位应根据合同约定的监理业务,派出监理工程师和现场监理人员。监理项目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总监理工程师应根据监理的权限,对工程建设的质量、投资和工期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
未经建设单位授权,总监理工程师无权变更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内容。
第二十五条 委托监理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提前将监理的内容、范围、监理负责人及所授予的权限,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应接受监理并提供方便,按要求提供完整的原始记录、检测记录等资料。
第二十六条 在监理合同范围内,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有关工程方面的指令,应通过监理单位现场代表发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监理代表提出的工程有关问题应限期给予答复。
第二十七条 施工单位结算工程进度款,需经监理单位核定签字认可后方可办理支付手续。
第二十八条 监理单位有权对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以及不合理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提出变更意见,有权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构配件提出退换,有权对危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施工下达停工指令,有权要求撤换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施工人员。
监理单位执行前款规定遭到拒绝时,应及时将情况报告建设单位。
第二十九条 监理单位必须遵守如下规定:
(一)严格按照核定的资质等级和监理业务范围承担监理业务;
(二)严格执行国家的建设法律、法规,坚持监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
(三)严格履行监理合同,独立承担监理业务,不得转让,不得从事超越监理合同规定权限的活动;
(四)不得与施工单位、设备和材料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发生经营性业务关系;
(五)监理单位的各级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不得承包经营施工和建材销售业务,也不得在政府机关、施工单位、设备和材料供应单位任职。
第三十条 监理单位应当设立监理赔偿准备金,准备金金额不得少于相应资质等级注册资金的20%。赔偿准备金应存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金融机构,不得挪作他用。赔偿准备金的支付方式及程序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三十一条 境外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本省独立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委托境外监理机构承担监理的,应当聘请境内监理单位参加,进行合作监理。
中外合资、合作建设项目,境内监理单位能够承担监理的,应当委托境内监理单位监理。境内单位不能承担监理业务的,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聘请境外监理机构与境内监理单位合作监理。
国外贷款建设项目,应由境内监理单位监理。如果贷款方要求境外监理机构参加监理的,应与境内监理单位合作监理。
国外赠款、捐款的建设项目,由境内监理单位监理。
第三十二条 监理费的收取,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监理费从工程概算中列支。
第三十三条 外资、中外合资和国外贷款、赠款、捐款建设的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收费标准及付款方式,可以参照国际惯例,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商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应当实行监理的工程未依法实行监理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监理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有资质证书的,可降低资质等级,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可依法吊销资质证书:
(一)未取得《监理申请批准书》或者《资质等级证书》,擅自承揽监理业务的;
(二)超越监理业务范围承担监理业务的;
(三)出卖、转借、出租、涂改、伪造资质证书的;
(四)将监理业务转让他人的;
(五)与所监理的施工单位或者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发生经营性业务关系的。
第三十六条 监理单位在实施建设监理过程中,因监理单位的过错造成建设单位、被监理单位经济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未经注册即以监理工程师的名义承领监理业务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三十八条 监理工程师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并处吊扣岗位证书6个月;情节严重的,吊销岗位证书:
(一)以个人名义私下承接监理业务的;
(二)涂改、出租、转借、出卖岗位证书的;
(三)同时在两个以上监理单位任职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五)项规定的。
第三十九条 监理工程师在监理业务中严重失职或者徇私舞弊的,吊扣岗位证书6个月;情节严重的,吊销岗位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被监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拒不接受监理单位的合理监理,造成建设单位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十一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
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5年7月11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海南省建设监理办法》同时废止。



1997年10月27日

中英联合声明(2004年5月)

中国 英国


中英联合声明(2004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阁下于2004年5月10日正式访问英国期间,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伦敦举行会晤。

温家宝总理和托尼·布莱尔首相今天对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表示欢迎。双方承诺共同致力于发展这一伙伴关系,使其造福于两国,并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繁荣和开放的世界。

中英在双边、多边和全球问题上开展合作符合双方利益。我们均把两国关系视为各自对外关系的重点之一。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及其日益上升的全球经济大国地位,使中英伙伴关系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双方在环境、教育、发展、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关系蓬勃发展。

我们一致认为,自从我们2003年7月会晤以来,中英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英国将于2005年担任欧盟主席国。我们期待在2004年和2005年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以及我们业已同意建立的两国政府领导人年度会晤期间,继续这种高层对话。

布莱尔首相去年访华后,我们决定成立双边关系互动小组,以促进两国关系快速发展。该小组汇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在贸易与投资、金融、能源、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提出了新的建议(见附件)。我们对双方小组主席约翰·普雷斯科特副首相和唐家璇国务委员以及小组成员所做工作表示感谢。

双方小组的建议,以及两国在包括环境治理和保护、能源、防扩散、反恐、打击有组织犯罪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日益增强的合作,体现了中英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同意加强两国在以下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合作:

一、巩固和加强双边关系。

(一)我们同意增加高层互访。两国政府领导人和外长将进行年度互访,以加强并扩大双方在战略安全、防扩散等领域的双边政治合作。

(二)两国同意根据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有关建议(见附件),通过经贸联委会加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广泛合作。

(三)双方还将根据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建议,加强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环保领域的合作。在温总理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谅解备忘录,以推动上述各领域的合作。

(四)我们注意到“中英论坛”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建议“论坛”参照双边关系互动小组的建议,就未来它在工业、金融服务、科学技术和环境领域应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

我们就有关香港的问题友好、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我们重申两国政府共同致力于贯彻《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认为按照“一国两制”原则和基本法维护和促进香港的繁荣与稳定符合双方的利益。我们同意继续就这些问题交换意见。

英国重申1972年中英互换大使联合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即: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国一个省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我们高度重视中英人权对话,将继续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这一交流。双方一致认为,所有国家都应尊重和保护人权。英方欢迎中方最近将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宪法。下一轮中英人权对话将于2004年5月举行,这将为两国开展人权领域的具体合作提供良机。

二、巩固和加强两国在多边机制内就双方和国际关注的问题开展的合作。

两国将加强在联合国的协调,推动联合国改革,使其能够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确保《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进一步得到尊重。双方将扩大在联合国维和框架内的合作。中国愿与英国就中东和伊拉克等问题加强磋商。

我们重申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两国政府将启动中英反恐对话机制,加强在反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重申在推动防扩散问题上的决心。英国欢迎中国在防扩散问题上所做的承诺和为此采取的行动,特别欢迎中国为加强与防扩散出口控制机制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中国赞赏英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为推动伊朗执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保障监督协议、以及说服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所做的努力。英国欢迎中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的领导作用。双方将加强在安全、军控、裁军和防扩散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重申将合作打击非法移民。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便利人员合法往来和打击非法移民活动谅解备忘录》。

双方决定密切警务合作,同意根据《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书,加强信息交流和执法合作,共同合作打击跨国犯罪。

双方高度评价亚欧会议在促进亚欧平等伙伴关系方面取得的积极成就,表示愿进一步加强在亚欧会议上的合作。

三、中英两国承诺增进在国际经济问题上的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双方将共同努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包括消除贫困、饥饿、疾病、环境恶化、文盲和歧视妇女。通过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各层次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所做的承诺。

双方都致力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将继续推动多哈发展议程的谈判。双方一致认为,能否实现发展目标是“多哈回合”谈判成功与否的关键。双方同意,“多哈回合”早日结束并取得均衡结果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的利益。双方将努力争取谈判在2004年达成框架协议。中英同意就此保持对话。

双方都认识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在促进外国投资和营造良好商业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双方同意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强双边合作。中国将遵守加入的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或协议的承诺,并根据有关国内法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中英重申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敦促尚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各方尽早批准该议定书。双方同时敦促所有国家最有效地利用能源,呼吁所有签署公约附件一的国家带头采取一致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该公约制定的目标。

中英认识到《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原则十所强调的各项规定的重要性,如: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决策和环境问题司法公正。

双方同意分享科学和经济方面的经验,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可再生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伙伴关系”等,加速开发对气候有益技术的全球市场。

双方重申愿意就包括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森林执法(制止非法采伐)、水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改善和污染控制等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加强交流,在环境立法、监督和人员培训方面互相学习。

双方将共同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和其他与发展有关的问题,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双方特别强调和平与安全以及非洲防治艾滋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将尽全力支持非洲国家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所做的努力。


中英联合声明附件

双边关系互动小组关于发展双边合作的建议:

贸易与投资

●我们将在能源、金融服务、信息通信技术、卫生保健和水资源等五个方面开展双边合作,并将此作为双方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的重点。上述各方面的合作计划将与产业相结合,明确商业成果。经贸联委会的作用将通过两国轮流举办部级年会的方式得以加强。上述年会将涉及贸易与投资政策问题。

●英国对华贸易与投资战略。英国贸易与投资局将在现有贸易促进、重点领域以及遍布英国和中国各地商业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新的对华贸易与投资战略。

●双方将鼓励英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到英国投资。

●双方将促进两国中小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

金融

● 双方期待着“中英财政金融对话”机制下一轮部长级磋商,此次磋商将在北京举行,并提升为正部级。财金对话为双方继续加强和重点开展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框架,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公共财政管理、创造就业、竞争和监管政策、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双方鼓励英国银行业参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

信息通讯技术

●双方欢迎有关2004年9月在中国举行“信息通讯技术周”的建议。

能源

双方重视能源领域的合作,愿通过各种方式在能源政策、能源改革和发展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双方愿意在能源管理、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领域共享信息,联合开展活动。中英重视可持续的全球能源安全,重视减轻并在可能情况下改变气候变化的影响。双方高兴地注意到,此访期间,中英签订了多项与能源有关的商业合同。

教育

● 中英轮流举行两国教育部年度部级会晤。

● 中国教育部与英国教育和技能部同意共同努力,提供奖学金机会,资助中英研究生进行交流,到对方大学开展研究。

●英国将与中国共同努力,增进英国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在此方面,校际交流项目将发挥有效作用。

● 开展商业性项目,鼓励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为工程技术等人员提供商业经验和实践知识。

科技

●2005年1月将在中国举办“英国科技年”活动,增进中国对英国科学研究与科技政策的了解。

●双方愿就如何在知识产权领域有效工作组织一系列交流活动。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以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英国愿在帮助中国建立一个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面与中国分享经验,同时愿意了解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重点。为保证双方的长远收益,可考虑在科技各领域建立研究伙伴关系。

●建立中英科技创业园指导委员会,指导和支持科技孵化器的工作。双方同意在传染病及流行病研究与防治领域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建立中英气候变化工作组。

● 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支持中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估系统和战略环境评估系统。

●建立可持续发展对话机制。中英是发展问题的伙伴国,双方同意通过开展有非政府利益相关组织广泛参与的可持续发展高层对话,交流经验。

文化

●双方同意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支持2004年在英国举办中国文化节。

●双方欢迎近期在努力达成关于文化中心的协议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重申对早日成功签署该协议的决心。




China-UK Joint Statement

The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Wen Jiabao and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Rt Hon Tony Blair MP, held talks in London on 10 May 2004 during Premier Wen Jiabao’s official visit to the UK.

Premier Wen Jiabao and 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 today welcome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and pledge to work together to develop this partnership to benefit our countries and to help create a safer, more prosperous and open world.

We share a common interest in Britain and China working together on bilateral, multilateral and global issues. We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s among our top international priorities.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role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 has enabled the partnership to grow significantly in stature in recent years. Links flourish in a huge number of areas, from environment to education, development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gree tha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ce our last meeting in July 2003. We look forward to continuing high level dialogue at the China-EU Summits in 2004 and 2005, the latter in Beijing under the UK Presidency of the EU, and also at the summits between us that we have now agreed will take place annually.

Following Tony Blair’s visit to China last year, we decided to establish Task Forces to facilitate this step-change in bilateral relations. These Task Forces have drawn in expertise from all parts of society and have produced new proposals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Finance, Energy,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 -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See Annex). We wish to thank Deputy Prime Minister John Prescott and State Councillor Tang Jiaxuan, the respective Task Force Chairmen, and the Task Force members for their work.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hina-UK relations are illustrated by the Task Forces’ proposals and increasing co-operation on a growing number of shared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nergy, non-proliferation, counter-terrorism and tackling organised crime.

We agree to strengthen our countrie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s follows:

1.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 We agree to increase the exchange of high-level visits. Government leaders and foreign minist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exchange visits annually to reinforce and extend bilateral political co-operation in fields such as strategic security and non-proliferation.

(ii) We agree to intensify co-operation in broad areas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which we will promote through the Joint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in line with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s which are set out in the Annex.

(iii) The two sides will also increase co-operation in the area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ducation,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line with the Task Forces’ proposals. They signed a number of memoranda of understanding during this visit to take forward aspects of this co-operation.

(iv)We note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China-UK Forum has played in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invite the Forum to consider its future role, in particular in the areas of industry, financial service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light of the proposals made by the two Task Forces.

We had a friendly and open exchange of views on issues relating to Hong Kong. We reaffirmed our two Governments’ commitment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Declaration and agreed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Hong Kong’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and the Basic Law. We agreed to continue our exchange of views on these issues.

The UK reaffirms its consistent position on the question of Taiwan as set out in the China/UK Joint Communiqué of 1972, in which the UK acknowledged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aiwan is a provi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recognis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We place a high value on the bilateral human rights dialogue and will continue this exchang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Both sides share a belief that all states should respect and protect human rights. The UK side welcomes the recent addition of respect and protection for human rights to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The next round of the dialogue will take place in May 2004 and provides a genuine opportunity for concrete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2.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multilateral fora on issues of mutual and international concern.

Our countries will increase co-ordination in the UN to promote reforms in the UN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to ensure greater respect for the UN Charter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two sides are committed to expanding co-ope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UN peacekeeping. China would like to strengthen consultations with the UK, including on the Middle East and Iraq.

We reiterate our determination to combat terrorism. Our governments will launch a China-UK anti-terrorism dialogue and intensify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is area.

We reiterate our determination to promote non-proliferation. The UK welcomes China’s commitment to non-proliferation and the actions it has taken to that end, and in particular welcomes the steps taken by China to strengthen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on-proliferation export control regimes. China appreciates the efforts of the UK in promoting the resolu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PT Safeguards Agreement in Ira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AEA, and in persuading Libya to abandon WMD programmes. The UK also welcomes China’s leading role in the Six Party Talks on the nuclear issu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r. The two sides will intensify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security, arms control, disarmament and non-proliferation areas.

We reaffirmed our commitments to work together to combat illegal immigration. The two Governments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Facilitation of Legitimate Travel and Co-operation to Combat Illegal Immigration.

The two sides also endorse closer police co-operation. They agree,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UN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sed Crime, to enh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law enforcement co-operation and work closely to crack down upon transnational crime.

Both sides speak highly of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of the ASEM in promoting equal partnership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and express their readiness to further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the ASEM.

3. China and the UK pledge to enhance co-operation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roblems an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wo sides will work together for the attainment of the 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hunger, diseas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lliteracy,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and delivering the commitments made at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all levels, inter alia, through the Commis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SD).

Both sides are commit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they will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negotiations. Both sides agree that realis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or the success of the round. They agree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all WTO members to reach a balanced conclusion of the Doha roun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at they will work towards reaching a framework agreement in 2004. The UK and China agree to maintain their dialogue on this.

Both sides recognise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vital role that protection of IPRs plays in foster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creating a posi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Both sides agree to enhance mutual co-operation on protection of IPRs. China will comply with its commitments under relevant international IPR conventions or agreements it has entered and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IPR holders according to its domestic laws.

China and the UK reiterate their support for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urge parties that have not yet done so to ratify the Kyoto Protocol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wo sides also urge all countries to make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resources that they can, and call on all Annex 1 countries to lead the way by making concerted effort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o as to move towards the goals defined by the convention.

China and the UK recognise the importance of Principle 10 of the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hich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access to justice in environmental matters.

The two sides also agree to share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experience to take forward the China’s and UK’s efforts to achieve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accelerate and develop the global market for climate friendly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rough the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Partnership.

The two sides reaffirm their wish to strengthen exchange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measures to address forest law enforcement(including illegal logging), conserv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mproving air quality and pollution control, and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on environment-related legislation, supervis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oth sides will work together to help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ddressing poverty and other development-related problems so as to better manage challenges posed by globalisation. The two sides place particular emphasis on peace and security, the fight against HIV/AI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frica and give their full support to African countries in their efforts to reach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China-UK Joint Statement – ANNEX

Proposals for developing bilateral co-operation agreed by the two countries’ Task Forces:

Trade & Investment

At the heart of multi-sector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we will develop bilateral programmes across five key sectors – Finance, Ener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 Healthcare and Water. The sector programmes will be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y, with clear business outcomes. The Joint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will be underpinned by annual meetings at Secretary of State level, alternating between the China and UK. These meetings will also cover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y issues.

A UK 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China. A new 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China will build on UK Trade and Industry’s (UKTI) existing work of support for business and prioritising sectors and business services across UK regions and China.

The two sides will encourage British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China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the UK.

The two sides will promot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both countries.

Finance

The two sides look forward to the next round of China-UK Financial Dialogue Ministerial consultations in Beijing, at which both sides will be represented at Cabinet rank. The financial dialogu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the two sides to continue to enhance and prioritis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financial field, in particular exchanges and consultations on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public financial management, job-creation,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The two sides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by the British banking sector in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banking sector.

ICT

The two sides welcome proposals to stage an ICT week in China in September 2004.

Energy

The two sides place importance on their energy co-operation. Both are willing to exchange and co-operate through various means in fields such as energy policy, energ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e are both ready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to promote joint activities in the fields of energy sector governance,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use of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Both China and UK attach importance to sustainable, global energy security and to mitigating, and where possible revers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 two sides note with pleasure the number of energy related commercial contracts signed during this visit.

Education

Hold an annual China/UK Education Summit. These will be held alternately in the UK and China, at Ministerial level.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agree to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scholarship opportunities to support an exchange of high quality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carry out research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he UK.

The UK to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hinese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in the UK of modern China. The School Links programme has a helpful role to play.

Business-led projects to encourage links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would give engineers and others business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British Science in China” campaign, to be launched in China in January 2005, will enhance Chinese knowledge of UK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olicy.

Willing to set up a series of exchanges on best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 stro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sup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UK wishes to share expertise to assist China’s development of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consistent with WTO and other requirements, whilst also learning about China’s priorities. The long-term benefits could includ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partnerships in all ar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ablish a China-UK science and innovation park steering committee to guide and support the 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ubators. The two sides agree to co-operate in researc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epidemics, and to intensify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UK/China Working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 well-focused programme of support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an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SEAs) in China.

Dialogu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partners on the issue of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UK agree to share experience through a high level dialogu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non-governmental stakeholders.

Culture

Both sides are in favour of increasing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ey support the Chinese Culture Year held in the UK in 2004。

Both sides welcome recent progress towards concluding a Cultural Centres Agreement, and reaffirm their commitments to the successful signature of an Agreement at an early date.